close

會等待的孩子有成就

 作者:楊心怡

 出處:康健 第137期 2010/04/01 出刊

 當孩子吵著買玩具時,
你會告訴他下個月領了零用錢之後再買?
還是就讓他預支零用錢,並陪他進玩具店付賬?
一念之間,就可能影響孩子日後的成就。

這是一位美國女孩在16歲生日前夕交給媽媽的禮物清單。每樣商品都所費不貲,LV包包、凌志轎車就不用說,Juicy Couture的長袖連帽T恤零售價是100美元,換算成台幣接近4000元,7 for all Mankind是《穿著Prada的惡魔》電影中唯一獲准可穿去辦公室的精品牛仔褲,價格也就可想而知,最便宜的MAC化妝品唇蜜要14美元,也是近500元台幣的價位。

父母收到這樣的禮物清單,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堅決反對,並大聲斥責孩子的不成熟:「你甚至還沒拿到駕照,就想要一部凌志轎車?」「牛仔褲夠穿就好,一定要七種款式都買齊嗎?」

孩子,先別急著吃棉花糖

史丹佛大學在1960年代設計了一個實驗,找來一群4歲小孩,讓他們單獨留在房間裡,房間內的桌上放著一顆棉花糖,再告訴他們研究人員需要離開房間15分鐘,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,或是等研究人員回來,如果他們沒有吃掉棉花糖,就可以吃兩塊棉花糖當作獎賞。這項實驗持續追蹤了16年之久,研究人員發現,當初能等待獎賞、延遲獲得滿足的小孩,絕大多數在長大之後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來得有成就。

父母們,先別急著對禮物清單發怒,回想一下在孩子小時候,你是不是曾經圖一時耳根清靜而馬上滿足孩子的需求?例如買她喜歡吃的冰淇淋,或在他吵著要買某個玩具時,雖然跟他約法三章,但還是讓他先預支了下個月的零用錢?

那麼你的孩子可能還不習慣「延宕滿足」,也不太曉得如何去區分「需要」跟「想要」。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觀察,這一代的孩子因為物質更充裕、資訊取得更容易,因而擁有更多的慾望與誘惑,也習慣了需求要更快速地被滿足。

她曾接觸中輟的孩子發現,這些孩子幾乎沒有「延宕滿足」的能力,處事衝動,容易犯錯。他們其實需要父母幫他們踩剎車。而這個踩剎車的能力就叫做「延宕滿足」。從小培養延宕滿足的能力,對孩子日後的學業成就、生涯規劃、社交技能、面對挫折與壓力的態度都能有所助益。

讓孩子學會等待、分享

抗拒誘惑的確非常困難,因為負責處理酬賞刺激的神經網絡(老皮層)一出生就已發展完備,而負責克制衝動、延宕滿足的大腦系統(前額葉)卻需要後天學習才會逐漸成熟。

楊俐容表示,孩子開始有行動能力、具備基本語言理解力時,就可開始訓練延宕滿足。

兩、三歲時,可以先從飲食著手,告訴孩子「等媽媽整理好廚房就可以吃」或「再等15分鐘點心時間就到了」,讓孩子學習等待吃點心,而不是一餓或一看到東西就要馬上吃。

心理諮商師黃心怡也建議,父母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幫忙整理廚房,告訴他這樣可以縮短等待的時間,也讓孩子體會自己是有用的人,而不只是被幫助的人。

3歲之後,許多孩子會進入幼稚園或托兒所,這時他們需要透過分享、共用某些玩具或娛樂設施來學習「忍耐與等待」。

「學會分享的孩子自然能夠延宕滿足,」楊俐容告訴父母,可以教孩子清楚劃分自己的、別人的和共用的玩具,只要是共用的就要遵守分享的規範。例如每個人可以玩玩具多久,要排隊輪流享用。

跟孩子解釋要求他延宕的原因及後果,除了適度地滿足孩子的需要,也要在合理範圍內限制孩子的想要,設定滿足需求的時間、頻率、場合、方式等。

楊俐容就曾跟她的小女兒約法三章,只要遊樂場裡沒有別人要玩溜滑梯,她想躺著溜、趴著溜、從溜滑梯滑道上爬上來再溜下去都隨她喜歡,但只要有別人要一起玩,她就只能乖乖排隊,從樓梯爬上去再溜下來,不能影響別人活動。

之後就要確實執行違反的後果,並鼓勵、肯定孩子的自我克制。楊俐容提到,孩子在等待之後可以得到更多,對他是很好的獎勵,就像實驗裡獎賞的兩顆棉花糖。

可是,切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。例如大的孩子一定要讓小的,或是要求孩子把最喜歡的玩具或最後一顆糖果分給別的小朋友,「孩子的基本主權一定要維護,否則不愉快的感受太多,會削弱孩子延宕滿足的意願,」楊俐容說。

跟孩子討論目標,區分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

進入小學以後,學校功課、考試、休閒娛樂、家務等挑戰更多,楊俐容認為,這階段可透過討論與實踐,讓延宕滿足逐漸內化。

在物質層面,楊俐容認為可運用零用錢制度,幫助孩子具體的區分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。

除此之外,楊俐容還會讓兩個女兒從小學習做生活規劃,因為所有規劃都牽涉到為了遠大目標延宕當下滿足的能力。她多半利用寒暑假,跟女兒們討論在假期結束時她們最期望做到什麼?其他又有哪些事一定要做到,例如暑假作業、或已經安排好要參加的營隊,接著協助他們思考如何分配時間,才能做到所有該做、想做的事情。

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作者波沙達(Joachim de Posada)和辛格(Ellen Singer)還建議,最好把目標寫下來,然後再寫下你需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些目標,「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目標,絕對沒辦法完成它」。

只是,當孩子訂了計劃做不到時,父母先不要指責。心理諮商師黃心怡說,最要不得的是父母用貶抑的口氣教訓孩子,例如「你訂這什麼爛計劃,這樣怎麼可能達成?」或鄙視孩子的任何目標。

你可以引導孩子問自己:你需要做些什麼改變?現在的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來停止吃棉花糖(指眼前的誘惑)?你願意付出些什麼來改變?黃心怡提醒,任何教養方式要改變前,都要先評估家庭文化、氣氛及父母與孩子的狀態,才不會到最後規範不明確、出爾反爾,更容易引起孩子反彈。

另外,最好將物質需求與學業成績分開,不要跟孩子說「你下次段考考幾分或第幾名,媽媽就給你XX禮物作為獎賞,」長久下來,孩子會以為學習不是為自己,是為別人。

父母也需學習延宕滿足

到了青春期,延宕滿足的課題更備受挑戰,包括更多的物質與人際需求、生涯目標的釐清與擬訂,還有兩性關係。

黃心怡認為,速食愛情、一夜情等現象,或許更是現代孩子的延宕滿足在小時候沒有訓練成熟,因而覺得只要想要,就一定要獲得,忘了目標到底是什麼,也忽略等待、付出的過程其實是有意義且愉快的。

和青春期的孩子談兩性關係前,先跟孩子聊聊他對人生目標的整體規劃、衡量。例如楊俐容的女兒就告訴她,她喜歡和異性朋友互動,但她的重要目標是考上理想科系,在進入大學前,她不會交男朋友。因此,楊俐容只給她一個規範:不可單獨跟異性共處一個空間。她解釋,一對情投意合的青少年,只要環境誘因大,即使再怎麼理性、成熟,生理衝動是很難延宕的。

其實青春期考驗的不只是青少年,也在考驗父母。楊俐容說,很多父母害怕孩子的青春期走上歧途,就死命設計各種束縛想阻止孩子,但已經是半個成年人的孩子反彈會更大。

黃心怡提醒,應該給予孩子更多自由度,父母應該主動宣示「你可以擁有更多的主權,」當然,還是要在雙方溝通過、達成共識之下合理地設限;溝通的結論並不是誰要聽誰的,重點是表達各自的想法,了解對方的觀念再做調整。

延宕滿足不只是家長送給孩子一個很美好的禮物,也是每個父母要學習的課題:不要急著滿足孩子的需求,不要急著開罵,不要急著管束,不要急著期待孩子一夕就會長大、懂事。學會等待孩子成熟,親子互動、溝通的過程也是有意義,而且可以很享受的。

後記:

文章開頭的禮物清單其實是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的作者之一愛倫˙辛格的小女兒愛麗森所列出的16歲生日禮物清單。

就在愛倫要出聲反對之前,愛麗森先開口了:「我不是真的希望妳可以買單子上的任何一樣東西給我,可是這些的確都是我想要的。」

她在聽過棉花糖理論後,學會在存到念大學的錢之後,才逐步規劃去買打折後的Juicy Couture或是MAC化妝品。至於車子,畢竟還沒考取駕照,而愛麗森也曉得車子真的很貴。如果之後真要買車,她答應媽媽一定會先調查它的維修紀錄,或者考慮買二手的會不會比較好,再看哪種比較划算。

希望下次你家孩子也能成熟地告訴你,她有更大的目標,不想浪費一筆「棉花糖的消費」做為生日禮物。

原文出處: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id=6489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源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