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梅

出處:康健 第146期 2010/12/28 出刊

小孩天生就會找到好玩的事,但長大成人後,卻變成「想不起來該怎麼飛的小飛俠」。
不論您幾歲,都可以重拾玩樂本能,不虛來世間一遊。

因腦溢血過世的「廣告教父」孫大偉,一般人最津津樂道就是他的「頑童性格」與「一生都在玩樂」。

人們描繪或追憶某人時,幾乎都是從對方最鮮活的性格特徵下手。精神醫學家布朗(Stuart Brown)蒐集911事件受難者訃文,歸納整理後發現,絕大多數親朋好友描述受難者生平,都會使用類似的措辭「笑聲愛好者」、「幽默高手」等,幾乎都是與玩樂相連的記憶,「這是對當事人最佳的讚譽,將彼此的情感緊緊聯結在一起,」布朗認為。

玩樂,與生俱來的天性

玩樂是天性,人類更是所有物種中最厲害的玩家。譬如,小孩不需要別人教導,玩沙、玩水、玩追逐,自然而然就會找出新鮮好玩的事,「就像食物、睡眠一樣,我們生來就是要玩樂,這是一種內在本能的慾望,」布朗在《就是要玩》一語道出玩樂的精髓。

玩樂可以促進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發展。神經與生物科學家早已證實,玩樂是人類演化過程中增進存活的方式之一,它能塑造腦力,刺激大腦額葉的發展。腦部的聽覺、嗅覺、視覺、觸覺等神經系統,在玩樂中被活化、被激發,並在腦中自動編碼,拼成一幅可彈性變動的「地圖」,隨時用來辨識物品、聲音、顏色、方向等,讓反應更靈活,對環境更具適應力。

譬如,小孩子學爬、學走、學跑,都是學習如何控制身體;玩「扮家家酒」是透過角色扮演模擬成人的生活技能;打鬥則是練習一種生存技巧;「即使是身心障礙者,都有玩樂的慾望、衝動和需求,」經常帶領戶外活動的「杏語心靈診所」臨床心理師徐堅璽舉例,許多殘障運動選手就是最佳證明。

臨床醫學證實,體能方面的玩樂活動能刺激中老年人的神經生成,預防早發性癡呆性疾病與延緩智力衰退。

精神醫學界甚至利用玩樂來協助治療成人精神疾患與情緒障礙兒童。近來在國內外風行的冒險治療,也是利用肢體與自然環境的互動,產生療癒效果。亞東醫院精神科陳俊霖醫師引述心理學大師容格的理論,「深刻的玩樂具有心靈療癒的力量。」

很多人早已體驗玩樂的好處,譬如一趟旅行帶來高度的愉悅感,增添幹勁與活力,甚至還能促進人際關係,成為團體的黏合劑。3年前,身為「荒野保護協會」成員的陳俊霖醫師和一些同事相約去溯溪,回來之後深覺意猶未盡,計劃再度揪團重溫舊夢。

從玩樂更認識自己

心理研究也發現,玩樂可以幫助自我實現,塑造出真實的自己。
徐堅璽指出,玩樂是幫助個人進入內心深層的要素,創造「心流(flow)」,一旦達到「內在」與「外在」結合,就會得到平靜。因為玩樂的特性之一,就是使時間感消失,達到「忘我」的境界,在此時此刻讓人感覺真正「活著」。

並非所有的玩樂都是輕鬆愉快,有的是體力、耐力與毅力的考驗,需要挑戰極限,克服恐懼。譬如登山、攀岩、滑雪等,都是在探索身體與心理的界線,了解自己的能與不能。

資深廣告人尹德龍45歲以後開始學習滑雪,先練雙板,再練單板,但就如同嬰幼兒學走路笨拙的過程,要隨時調整身體重心,才能避免跌倒受傷,「光是學會在雪地中站起來,就耗掉我整整一天,」他透露。而且,每次到了滑雪練習場還得再重頭熟悉「站起來」的訣竅,很多人在開頭這一關就被打敗。等到終於克服心理障礙,學會在雪地中自由行動時,尹德龍居然有煥然一新、接近重生的心靈觸動。

他從滑雪學到教訓,也更認識與接受自己。回憶第一次穿著雪板站在陡坡上,往斜坡望下去,尹德龍只感覺兩腳發軟,最後決定脫下雪板改用步行,雖然很挫折,但比起不顧一切盲目衝下去,造成自己和別人的危險,反而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。

年輕時尹德龍的夢想之一是高空跳傘滑雪,但經過實際體驗,他坦承,「有些想法可能真的只是夢,這輩子別想了,我只能站在旁邊鼓鼓掌,流流口水。」

飛不動的彼得潘

小孩子把玩樂當天職,一旦變成大人,反而喪失玩樂的能力。羅賓威廉斯主演的電影《虎克船長Hook》就是描述這樣的故事,昔日的「小飛俠」彼得潘長大,成為一名律師,開始世故老成,滿腹心機,玩樂的能力消褪,更把當年最精通的打鬥劍術忘得一乾二淨。小飛俠再也「飛」不動了。幸好,編劇大人在電影收尾處,重新賦予彼得潘打鬥的本能,從邪惡的虎克船長手中救回所有被挾持的人質。

人類一旦停止玩樂,行為就會固著,對新事物不再感興趣,「愈來愈不像動物,反而像植物,」布朗形容。

放眼四周,成人世界裡「飛不動的彼得潘」比比皆是,很多人都活得過度正經,沈迷於工作,各種責任紛至沓來,不得不把玩樂放在一邊,甚至對玩樂產生罪惡感,認為浪費時間,不道德。

陳俊霖根據臨床觀察,社會對於「去個人化」的氛圍愈演愈烈,絕大多數人被「卡」在大型組織裡,淪為企業、市場的俘虜,再加上各種評鑑、考核、規章推波助瀾,逼得大家「乖乖就範」,玩樂的能力逐漸被消磨掉,「必須壓抑本性,被迫戴上面具,」身為精神科醫師的他不免慨嘆,為了符合所謂的社會角色,很多人犧牲了內在豐富的玩樂本質。

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系李維倫副教授曾經指導一篇碩士論文《未來的重量》,解析為什麼有那麼多大學生適應不良,缺乏自信、自認能力不足,得出結論:相對於「過去」,現代人習慣於把「未來」才會發生的事,放在「現在」就要急著處理,對於未來的沈重感與焦慮感普遍很高。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失去玩樂的原因之一,過度憂慮未來,反而無法活在當下。

這種悲哀在許多已婚職業婦女身上尤其明顯,耗費精力在工作、孩子、家務之中疲於奔命,能在週末完成採購日用雜貨、洗完衣服、拖好地板,就已算是一大成就,根本沒有時間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。

還有人誤解玩樂,以為必須終日玩樂才會心滿意足。實則不然,玩樂與沈溺不同,沈溺是陷在裡面無法自拔,玩樂只是一個催化劑,往往只需要一點點玩樂活動,就能為整個生活帶來正面影響,激發高昂的情緒,在任務上有更傑出的表現,變得更有生產力。

玩樂才能讓人格完整

「今天的難處今天擔,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,」心理師徐堅璽引用《聖經》金句,鼓勵現代人用玩樂解救生活,追求幸福。

容格強調個人的心靈必須「完整」,沒有玩樂的生活顯然是一種折磨,讓人彷彿機械般地活著,一旦玩樂長期遭到剝奪,被壓抑的部份是「陰影」,愈來愈灰暗,就像隱忍的活火山,總有一天會爆發。

譬如最典型的「中年危機」,一向循規蹈矩的人,到了中年會突然叛逆,想去做不一樣的事,就是受到陰影的召喚,必須把原始的本質拿出來重新自我對話。

年過50的犀利哥(化名)就是一例,國立大學財金研究所畢業後在職場打拚20多年,遵照社會給的標準,找到好工作,擁有好的待遇,努力投資、儲蓄、理財,對工作投入100%,對家庭參與接近0。有天兒子對他說「我對父親的印象是0分」,讓他大受刺激。

犀利哥重新思考人生,其實不需要依照所謂的「生涯規劃」拚命趕路,而是要創造更多的自主性。他不想一輩子必須面對投資人、董事會、老闆以及財務報表,更不想只是當一具工作機器。

50歲後犀利哥決心離開職場,他想起以前家裡務農,童年熟悉的景象立刻跳出來,順從這股召喚,他加入台中「合樸農學市集」成為翻土耕作的有機小農。

犀利哥並不孤單,他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,有從新竹科學園區來的工程師、台北來的上班族、英文老師等。午後的太陽底下,犀利哥戴著斗笠,額頭滴落著汗水,半蹲在田裡心滿意足說道,「我替自己找到另一個機會,開拓生命更多的可能性。」

精神醫學界也察覺到現代人「不會玩」的危機,開始把遊戲玩樂的概念引進一些企業組織。譬如近來在美國廣為流行的「主題冒險(Project Adventure,簡稱PA)」,就廣泛地運用在員工教育訓練,激發團隊成員分工合作,建立親密感,並且藉此找出個人特質,哪些人適合當領導者、意見領袖,或是當一名很好的執行者。

布朗運用「玩樂治療」著手替「財星500大企業」設計了一些遊戲,幫助企業員工找出自己的核心真實面。例如,有些資深工程師回想自己年輕時,會把家裡的鬧鐘拆開來研究如何運轉,或者用肥皂箱做賽車、組合高傳真音響,以及修理電器用品等。布朗找出這批資深工程師的核心能力就是「好奇心」,喜歡追根究柢、擅長分析與解決問題。

到死都要玩

「奧美廣告」創辦人大衛奧格威有句膾炙人口的名言:「活著的時候一定要快樂,因為死了以後的時間很長。」這位廣告大師年輕的時候當過見習廚師、推銷員、農夫,在各個領域玩得不亦樂乎。1960年代,通過奧格威賣出去的廣告產品數量,是他的兩位競爭對手比爾.伯恩巴克與李奧.貝納,全部加總起來的6倍。

孫大偉把前輩奧格威這句話奉為終其一生的規臬,將工作與玩樂結合,發揮得淋漓盡致,也使得他在廣告表現獨樹一幟,被譽為台灣當今最傑出的廣告創意人,「因為他勇於實現被壓抑的陰影,」陳俊霖醫師一針見血指出。

上帝賦予人類最大的本錢之一,就是可以當一輩子的玩家。醫學證實,人類腦部即使過了青春期很久,還是能繼續發育,老年罹患阿茲海默只有一部份是來自於基因,主要大都歸因於生活方式及環境影響。那些終生玩樂的人比不愛用腦袋的人較少疾病纏身,罹患老年失智的風險也較一般人低63%。換句話說,即使到了老年,依舊能從玩樂當中得到諸多好處。

頗受歡迎的電影《一路玩到掛(The Bucket List)》,敘述兩個得了癌症的歐吉桑-摩根費里曼與傑克尼克遜,兩人共同列出一張清單,在生命結束之前要結伴實現的願望:高空彈跳、賽車、在萬里長城騎機車、遊歷埃及金字塔……。總而言之,到死都要玩。
那麼,你還在等什麼,趕緊放手去玩吧!


你具備哪種玩樂人格?

想玩?現代人的苦惱之一,就是不知道該怎麼玩?而且,有些玩樂合乎你的口味,有些就是不對味。

布朗建議,不妨回溯過去興奮的事物,從自己的「玩樂履歷」下手。他並且歸納出八種玩樂的類型,幫助你找出自己的「玩樂人格」。

但他也強調,大多數人是其中幾種的混和體,很少人是某種單獨類型完美的範例,屬於哪種玩樂人格並沒有好壞之分,重要的是盡情發揮,發現處處都有玩樂的機會。

這八種玩樂人格分別如下:

小丑
最基本與最極端的玩家,是人類從事玩樂活動最早的型式,玩樂方法總是繞著某種無意義的東西打轉。知名影星喬治.克隆尼被歸類為此種人格,經常在拍片現場惡作劇,用各種方式捉弄其他人。


運動知覺者
是屬於喜歡不斷移動的人,天生就想移動自己的身體,非要動來動去才有辦法思考。譬如愛打美式足球、做瑜伽、跳舞、跑步等,不是為輸贏,而是他們熱愛的活動。


探險家
愛冒險是人的天性,有些人自始至終一直保持冒險的熱情,研究新的題材、發掘新的經驗,這是保持創造力與刺激想像力的方式。英國「維珍集團」創辦人兼執行長理察.布蘭森,以及自然生態保育專家珍.古德,都是被歸類在探險家。

競爭者
樂於在競爭遊戲中爭取勝利,喜歡戰鬥,爭取第一名,譬如個人電玩遊戲冠軍,競爭者樂於在群體中為眾人所知,拔得頭籌。

導演
喜歡計畫並擔任執導工作,他們是天生的組織者,常常是聚會主辦人、某某之旅的促成者與社交宴會的焦點。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溫佛芮,堪稱箇中好手。

收藏家
顧名思義,玩樂來自於蒐集並擁有最多、最好、最有趣的物品或經驗。錢幣、古董、酒、鞋、郵票等,都可以成為蒐藏的對象,蒐集的本身就已讓他樂在其中,並且可以和其他同好產生聯誼。

藝術創作者
樂趣來自於繪畫、木工、雕刻、陶藝、編織、製作家具等,他們創造出作品,做出美麗、實用,甚至帶點傻氣的東西,或者拆解某些舊物品,予以改頭換面後再發揮新的功能。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閒暇之餘,喜歡自己動手張貼壁紙,十分樂在其中。

說書人
小說家、漫畫家、劇作家等都可以歸納為此類型。他們經歷故事中的角色想法及情緒,讓自己融入其中,並創造出想像力的世界。
說書人和競爭者是一個對比,他們不是喜歡求勝,而是享受精彩的過程,一些廣播名嘴或知名的體育節目播報員,都是天生的說書人。

原文出處: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id=720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源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