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健雜誌166期
排便,這生活中的「大」事,困擾著很多人。大腸激躁症(簡稱腸躁症)是很常見的腸道功能障礙,盛行率約20%,差不多每5人就有1人有,好發在青春期到中年,雖不危及生命,也不致惡化成癌症等嚴重疾病,卻讓人不舒服、生活不便。
人體眾多器官中,消化道與腦關係特別密切,腸壁上有神經細胞(腸間神經叢),被稱為「腸道的大腦」,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與腦部中樞神經分泌的傳導物質類似,會互相連通、影響,當遭遇壓力、緊張、食物或藥物刺激,大腦接受到訊號,神經快速反射,接著馬上影響消化道蠕動,有人會胃痙攣,有人便秘或腹瀉等。
腸躁症患者以女性較多,推測可能跟女性較細心、敏感、要求完美、容易感受到壓力有關。「心理狀態反應在生理問題上,」台北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正心解釋。
●吃對了,腸子不作怪
為了減少腸道「鬧情緒」的頻率,患者得稍微忌口,包括:
(一)少吃刺激腸胃的食物:過甜、過辣、過油的食物、濃茶及咖啡都不宜多吃。
(二)少吃易產氣的食物:各種豆類、地瓜、芋頭、甘藍菜、包心菜、青椒、洋蔥、花椰菜、堅果、碳酸飲料。
(三)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:如糯米製品。
(四)腹瀉型患者少吃高纖、有潤腸效果的食物及寒涼瓜果:
如筍、黑白木耳、秋葵、鳳梨、木瓜、火龍果、奇異果;反之便秘型患者可以多吃點這些食物。
不論便秘或腹瀉病人,都應適量吃蔬菜,蔬菜中的纖維質可促進便秘者腸胃蠕動、幫助排便,也可吸附過多水分,讓腹瀉者的糞便不會過軟、過稀。
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nid=661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