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6個方法,讓孩子學會「做自己」

出處:康健雜誌126

 

1.父母的認知:這是孩子的生涯,不是你人生的第二次機會。

重點的是,你為孩子想的,不見得是他要的。孩子需要追尋自己的夢想,而夢想的基礎是個人興趣、能力和價值觀的獨特組合。

父母的確很難眼睜睜地看孩子朝著與自己期望不同的領域前進,但真的總比他後來告訴你「我讀書全都是為你唸的」來得好。

2.讓孩子從小就學習做決定,強化做決定的能力
父母要怎麼傾聽孩子那困住的「答案」?

例如:面臨選擇科系這等大事,北投國小資優班老師謝淑玲的方法可供參考:請小孩先找出不要的,可能比找出想要容易得多。

然後,可以再問孩子細一點的問題,如羨慕哪位叔叔或阿姨的生活?工作時數想要多久?希望工作環境如何?

從這些線索找出方向後,再和孩子討論若以這個方向為目標,需要加強哪些能力。

 

3.孩子小學、中學時,帶孩子分享你和其他人的就業歷程。

和孩子分享你的就業歷程和事業夢想,讓孩子知道你這一行的相關事項,分享你的知識。

 「父母應該帶孩子去『懂』這個世界,但父母常常太急了,略過過程,直接說『聽我的就好』,」建國中學輔導室老師曲慧娟息道。

你的人脈也可以利用。某中小企業副總常邀朋友來家裡品酒,就讓孩子在旁邊聽,孩子就會聽到許多朋友成長時面臨抉擇的經驗。

 

4.「只要活得快樂就好,人生想做什麼都無妨」?錯!

幸福快樂,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,也希望孩子擁有,只不過幸福快樂不是一個目標。「有哪一個父母會不希望孩子幸福快樂?只不過幸福快樂不是目標,不是一個目的地,它是追求夢想和活出意義的副產品,」心理學博士兼節目主持人恰克.波賽里諾(Chuck Borsellino)博士指出。

《父母最常說的21個謊言》中舉的例子很值得父母參考。安姬和達娜同為17歲,兩人是好朋友。安姬喜歡足球、壘球、籃球以及網球,她一開始都打得不錯,但後來都不玩了,原因是單純因為「不好玩了」,安姬母親教導她,「如果它不好玩,就不適合妳。」

達娜和安姬在一起踢足球,雖然達娜踢得沒有安姬好,但達娜的母親發現,達娜每次比賽結束後,眼睛閃耀的神采,因此鼓勵她繼續下去,「我看到妳在每一場球賽都有進步。」

此同時,安姬興趣又轉向音樂。她上了鋼琴課、豎笛和吉他。後來又都因為不再好玩而放棄。

但達娜在足球場找到她的熱情,在高中被選為大學足球代表隊,後來更鋪向一條運動心理學學位之路。

因此波賽里諾博士建議兩件事和你的孩子分享:一是勇於被夢想驅使,二是提醒孩子他們是為了一個使命而造的。幫助他們找到夢想,然後完成夢想。追逐快樂,將會找到虛空,追逐目的,才會找到一處稱為「幸福快樂」之地。

 

5.告訴孩子:夢想當然重要,但成功還是來自努力和企圖心。

讓孩子知道,夢想當然很偉大,但成功依舊來自用功和堅持不懈而來。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說,所謂的「苦」練當中的「苦」,就知道不是人性喜歡的事

被選為「即將改變世界的年輕人」的鋼琴家郎朗所錄製的演奏CD是全美銷售量冠軍,連《華爾街日報》都說:「如果郎朗是支股票,我借錢也要去買」,雖然他從小被稱為「神童」,卻也是個苦練的實例。

 

6.耐心點,孩子總會有嘗試和犯錯的過程。

經過父母角色、帶領孩子了解職業世界到幫孩子建立正確工作態度各個步驟後,

父母還要提醒自己,耐心點,生命自有出路。

有些人或許會比較早做出合適的職業選擇,有些人可能持續奮力尋找自己的職業認同,有些人也會經過某些嘗試與犯錯的歷程。

這個年齡層雖然重要,但人們終其一生都在探索自己,如果你已經提供必要的協助與充分的愛,就應該有信心,孩子很快就會走向他的康莊大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源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