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健雜誌158 期

網路上常見「手機0元起!」「網內免費!」「買一送一!」的廣告,這些簡短有力、殺很大的訊息都有條件。例如必須新辦門號、要長期綁約、加購某產品、或消費得超過一萬元以上才行。

醫藥訊息也一樣,背後的玄機也非常多,只是我們少有機會或能力去弄清楚真相。以下就利用一則藥物訊息來說明一般人如何錯誤解讀醫藥報導。

「研究發現X藥物可降低婦女50%罹患乳癌的風險!」乍聽之下此藥似乎非常有效,於是急忙去請教醫師、藥師,詢問哪裡可以獲得此藥、是否有健保給付、自費價格多少。目的無他,希望透過自身努力而「降低50%的罹患乳癌風險」。 這種情形並不罕見,以前我在藥物諮詢室工作,便時常接到民眾看到類似報導後的詢問電話。

實際情形呢?吃某藥後真的可以讓某個人減少50%罹患乳癌的風險嗎?抱歉,不可能!所謂「50%」,指的是「相對風險降低百分比」。如果100位婦女都不接受藥物治療的話,正常情況下有2位會罹患乳癌,但某研究發現當100位婦女都接受X藥物治療後,罹患乳癌的人數會從原來的2位下降成1位,就形成「減少50%」的算法了。

不要誤會,相對百分比的數據就是比較吸引人

這樣的數據稱為「相對風險降低百分比」,是忽略研究中100位婦女(分母或風險基礎值),而僅僅著重在「分子或風險改變」(2→1)數字上的變化。由於相對百分比的數據,報導起來比較吸引人,所以媒體喜歡引用。

問題來了,這樣的訊息很容易讓人誤會成「吃藥物後就能讓自己降低50%罹患乳癌的風險!」,其實並不正確。

為什麼呢?因為除了「相對風險降低百分比」以外,還有一個比較能夠反映藥物對於個人真正效果的名詞,叫做「絕對風險降低百分比」。

這個數據的算法是將剛剛100位婦女一起考慮進去。計算方式是:原來若100位婦女都不吃藥,則日後會有2%(2/100,2位)的人罹患乳癌,但若100人都有用藥,則會有1%(1位)罹患乳癌。將2%減去1%,中間差距1%的數字才是藥物可以降低風險的絕對百分比。我們想知道的,是這個1%的數字,而不是50%。

如果可以理解前面所說的,那我們不妨順便將「研究發現X藥物可降低婦女50%罹患乳癌的風險!」的標題重寫一下:「相較於不給藥的婦女,整體上來說給藥後婦女可以降低1%罹患乳癌的風險。」只是一旦新聞報導都如此平淡無奇(1%比銀行定存年利率還低啊!),就達不到吸睛效果。這類數據不僅出現在藥物療效報導上,喝茶、喝酒、戒菸、運動……可以「降低…%風險」、「預防…%成效」的報導都時常出現。

如果還不能理解其中差異,那再變個魔術。若今天使用藥物後得到乳癌的人數依然是從原來的2個降為1個,但需要吃藥的人從100增加為100萬人,變成原來「一萬」倍,那麼醫藥新聞會怎麼報導?50%的數字會因此有變化嗎?答案是不會!還是一樣:「吃藥後可減少50%罹患乳癌的風險」!可是同時間絕對百分比的數字卻從1% 變成0.0001%。

我不反對用藥,畢竟藥物治療往往是在這種成效有限的情況下在進行,毫無例外。我僅僅強調,不要對神奇的訊息產生錯誤幻想,以為透過用藥就可以降低非常多「對於XX的風險」,或增加多少「YY的好處」。不要忘記,手機永遠不會是0元。(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臨床藥學科主任)

重點複習
● 愈神奇的消息愈需要深入解讀,小心求證。
● 醫藥新聞往往是報導「相對風險降低百分比」,不是反映真實情況的「絕對風險降低百分比」。
● 除了效果,還要留意花費及潛在副作用。

原文出處: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2966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源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