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健153期

幾乎每個男人的心中,都潛藏出走的慾望。

年輕的時候,你發下宏願要走遍世界;到了中、老年回首檢視,也許去過幾個地方、做過某些事,但距離當年立下的目標還差得好遠,幾乎不可能有實現的一天。

不過,有人不甘如此過一生。年逾60歲的彭台臨與王崇武,前不久合資買了一艘小型帆船,以「Two Tiger(土台客)」為名組隊,利用每個週末跑到宜蘭南方澳港邊操練,全力為全國運動會奪金與倫敦奧運入選計劃展開訓練,並揚言下一步要駕駛更大的重力帆船去環遊世界。

一群50歲左右的中年男女組成的「夏瓣生俱樂部」,幾位成員最近紛紛出門遠行,建築師李兩成即將啟程獨自漫遊歐洲三個月;射擊國手出身的林淵博帶著妻小到德國自助旅行;長年在大陸經商的黃雍熙,組裝完成了一艘腳踩動力風帆的獨木舟,目標要走完大陸的京杭大運河。當這些出走計劃先後宣布,剩下那些沒有行動方案的成員,「羨慕夾雜著嫉妒,流了一地的口水,」外號「泰迪不老熊」的紀錄片導演林靜一,在私人部落格裡語帶誇張地形容。

難道人生就只能這樣了嗎?

心理研究人員指出,男人出走發生率最高的族群:從35~55歲。這個階段的中年男人,家庭、事業大都已定型,具有穩固的社會基礎,各方面條件看起來似乎都很不錯,但也逐漸不安於室,產生困惑:「人生真的就只是這樣嗎,能不能嘗試做些不一樣的事,do something different?」

出走代表想追求改變,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楊啟正指出,發展心理學有所謂的「中年固滯期」理論,中年是另一個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的階段(第一個階段發生在青少年時期),很多男人感嘆人生不屬於自己,生活一成不變,自己只是一具「家庭提款機」,被各種責任義務牽著走,「人到中年,難免感覺疲累,需要中場休息,」他一語概括。

出走也是一種因應壓力的模式,某些人到了中年自認一事無成,或者高不成、低不就,心理會產生壓力,楊啟正解釋,這種壓力源不需來自重大事件,往往是日常瑣事(Daily Hassles),便會想用暫時脫離的方式減壓。

楊啟正觀察,譬如,有些男人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,布置成想要的格局,音響室、模型室或紅酒儲藏室,獨自在裡面享受自我空間,也像是私人玩具間;還有人買了怪手挖土機,學習翻土、種田;有人跑去學開飛機、做木工、嘗試與本業無關的挑戰等等;都可算是不同型態的「出走」。

帶著野兔去「私奔」

做這些事的時候,經由自我對話,才有機會傾聽內在的聲音,重新處理分配生命賦予的任務,真正為自己作主,重新認識自己。芬蘭國寶級小說家亞托.帕西里納(Arto Paasilinna)的作品《遇見野兔的那一年》,就是描述一名中年新聞記者瓦塔南出走的故事。他在一次出差途中意外拯救一隻被撞倒的兔子,結果他帶著野兔「私奔」,生命也開始大轉彎,徹底改寫了下半段的人生。

年輕的時候,瓦塔南很滿意他的工作,很高興有諸多機會去專訪一些人,甚至為社會揭露一些不合理的現象,但年歲漸增,他已經不再期盼能做什麼有用的事,只顧著做好別人交代的事,寫出不加入任何評論性的報導。而他的同事,一個個也都是失意、對未來不抱期望的人。

某天,一隻兔子突然闖入瓦塔南的生活,或說他一步一步追尋野兔的腳步,棲身於大自然裡,生活條件變得非常原始,工作內容也非常吃力,但他甘之如飴,因為體魄變得更精壯,每天自由自在,讓他逐漸忘卻以前在大都市裡缺乏目標、懶洋洋的生活。

表面看來,瓦塔南的出走似乎是一場意外,其實早已深埋在他心裡。「誰都可以如此,但首先要能夠知道棄絕另外一種人生,」帕西里納為他筆下中年失意的角色做了如是的詮釋。

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作者大衛.柯恩(David Elliot Cohen)觀察,許多人在中年某個階段突然辭去工作、決心出走之前,往往覺得幸福洋溢,接著又對整件事情產生懷疑。耶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柯恩也身體力行,《休假一年(One Year Off)》記錄他在中年以後、事業一帆風順的當頭,毅然放下一切,攜家帶眷環遊世界的心路歷程。

「我開始產生陣陣心神不寧的感覺,從前那股冒險精神又蠢蠢欲動。我知道這事聽來教人覺得瘋狂,但我打定主意,賣掉房子,關掉事業,給孩子們辦休學,然後到世界各地遊歷一陣子。度長假不是我真正的目的,我要一種扎扎實實的歸零。」

朋友反應夾雜,有人認為這是個絕妙點子,有人則是一副眼紅樣兒,還有人打心底認為這是他們聽過最愚蠢的事。不過,眾人反應仍以正面居多。深受鼓舞的是,一些兒女早已離巢、60~70歲的長輩們,反而最懂得給他打氣,大概恨不得年輕時代也曾有過此番壯舉吧!

年齡的確是一個關鍵。資深旅遊作家保羅.索魯(Paul Theroux)形容,男人一旦過了50歲,是個危險的年紀,身體開始拉警報,牙齒也向他提出抗議,他的胃斥責他,頭也開始禿了,有一肚子的話要說,可是沒人要聽,他感到一股莫名的疲累,雖然知道勢必老去,卻想要重拾青春。

幾十年來,保羅.索魯馬不停蹄地穿梭在世界各個角落,足跡遍及五大洲,他被譽為當代國際文壇重量級作家,作品豐沛,包括《大裂谷的邊緣》、《老巴塔哥尼亞快車》、《赫丘力士之柱》等。形容自己是不折不扣的「出走上癮者」,雖已年逾70歲,保羅.索魯迄今仍未停下腳步,「想要成為作家,那麼首先,你必須先離開家,」他深入自我剖析,「當我展開旅行,才開始了解自己,獨處時,可以清楚感覺到自己的存在,我雖身陷孤立,思緒卻分外清明。」

固守現狀,不如放手一搏

很多男人雖渴望出走,卻遲遲不敢行動,擔心現實問題該怎麼辦?驟然放棄自己營造的一切,多少會讓人感覺迷失方向,失去安全感,「唯一可能阻止行動的就是『沒這個膽』,」大衛.柯恩一語道破男人心事,「擁有夢想是一回事,實現夢想又是另一回事,」不敢離開日常事物,害怕發生不可預期的災難。

當你遵守了那些習慣,正如不用思考路線,也能開車上班一樣。但科恩認為,確定感不過是曇花一現,人生沒有肯定的結局,緊抓著老習慣和舊思考模式不放,很快就會失去活力與創意。

當一個人每天處在混亂的生活步調、忙著擺脫交通尖峰時刻、應付公司人事紛爭、接送小孩、處理瑣瑣碎碎的事務,絕不可能清醒地思考人生的道路該怎麼走。

當然,你不禁要問,出走真能發揮正面作用嗎?一旦投下了時間、精力或金錢,到底值不值得?

沒有人能保證出走以後,一切都會更美好,但留在現狀也不能改變什麼。「至少,我看事情的角度變得完全不同,」花了一年時間遊走各地,一共去了16個國家、走了8萬公里,大衛.柯恩改變了心境,變得更成熟圓融,不再那麼在意失敗,懂得順其自然,不為雞毛蒜皮小事煩心,甚至開始能欣賞新鮮水果和蔬菜。

出走歸來,很多人問他:「回來以後打算怎麼過?」他瀟灑回道:「這些答案總要經過一段時間沈澱,才能想得透徹。」出走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教育,也是一段重拾赤子之心的歷程,用開放的態度去迎接各種可能,「呃,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的世界會如何,」他意味深長。

想看看你的人生到底會變成什麼樣,大膽出發上路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源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